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着眼根本、基础、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为我们推进文化润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着眼根本、基础、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为我们推进文化润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是文化润疆的核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局势的深刻洞察、对新疆工作的深邃思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新疆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增强认同为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大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上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它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并通过文化认同呈现。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润化”功能,在争取人心、赢得人心上下功夫,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内在逻辑,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内涵,通过中华文化浸润,进一步发挥文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渐化和化育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贯通了中华文化血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在新疆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从而也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璀璨浩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血脉相通,百川汇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从张骞凿空西域起,中原文明就以丝绸、制糖、造纸术、瓷器等为载体,惠泽中亚、南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在艺术传播、民族迁徙、文化融合、工艺提升、审美情感等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体现出交融、创新的文化特征。在中西文明互动交流中,新疆成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确立了新疆在中华文明版图上乃至人类文明交流史上重要地位。在中华文化沃土上发展起来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创造中华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与丰厚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打下了基础。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彻底铲除“三股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要以认同为目标,端正历史文化认知,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与阐释,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新疆历史是在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形成的,从而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文化润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就要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文化润疆。首先,要运用艺术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在落实落细上着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展“滴灌式”教育与实践,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通过举办书法展、戏曲表演等活动,让中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魅力并从中达到共情与共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其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印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比如,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阿克苏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还有新疆境内那些既带有典型的西域佛教艺术风格,也带有中原佛教艺术风格的石窟、佛寺遗址等,这些实物实景实事都充分展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为解决历史认知提供了充分的史料。再次,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同宗的中国故事、新疆故事,引导新疆各民族充分认识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比如,十二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等新疆少数民族乐舞艺术就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它们是中华文化璀璨的瑰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它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传颂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石榴云/新疆日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