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新疆日报》| 严学勤:家国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 

发布时间:2023-09-22浏览次数:349

国家民委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官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  严学勤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观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情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动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家国情怀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是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得出的重要论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就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全面理解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所激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观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情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动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家国情怀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家国情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不可分

在中华文化中,家文化一直占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而家和国往往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鼓励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家国情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厚植家国情怀,是新时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历史上,保家卫国一直是边疆地区各民族共同的使命。新疆作为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卫国戍边过程中,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在悠久的历史中,不同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谱写了各民族共建中华的灿烂篇章。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需要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吕氏春秋》中记载,“楚王问为国於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於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这清晰地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身”“家”“国”“天下”的同构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清晰表达。在儒家传统中,孔子强调“修己安人”,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人与社会关系。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个人—家庭—国家一体的价值认同与境界追求。可以说,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在中华民族内部关系中“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彰显了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的价值遵循,建构了中国人既重二者结合又尚国家民族大义的价值取向。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差序格局”理论,认为同心圆式的结构是中国乡土社会最典型的特质之一。在这个结构中,这种由己及人的人际同心圆不仅凸显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逻辑,也凸显了中国人的社会认同逻辑,是中国人对于家文化的深刻表达,体现着中国人从己到家再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认同层级,形成了“己(身)—家(族)—国—天下”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国一体,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深层次结构,更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座右铭,从“舍己为家”“保家卫国”,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展现了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尤其在边疆区域,当面对为国戍边的神圣使命时,家就是国、国就是家的家国情怀更加激励各族儿女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以一片赤胆忠心戍边卫国。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催化剂

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在抵御外辱和守卫边疆时,这种家国情怀则表现得更为炽烈。从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在家国遇到危难时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道德出发点。东林书院的题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历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戍边,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豪壮,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可以说,在历代戍边卫国的过程中,怀揣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践行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身—家—国”的道德价值理念,以身报国、以身许国,彰显个人价值与家、国的紧密联系。

在近代抵御外辱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辛亥革命以后,一些先驱开始将中华民族的内涵拓展为“五族一家”。1912年,黄兴等人成立了颇具影响力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将五族关系喻为“手足”“同胞”。此后,孙中山多方倡导“五族一家”。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民国时期,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展开对于中华民族是不是一个实体的相关讨论。孙中山等先驱将一家一族概念上升到了“国族”概念,是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理念的升华,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彰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源泉。今天,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家国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财富

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家国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比如,清朝时锡伯族人民万里戍边,以他乡为故乡,书写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历史篇章;土尔扈特部突破重重险阻万里东归,体现了骨子里割舍不了的家国故土情怀。

又如抗战时期,和田一位维吾尔族贫民艾沙想为前方将士捐助银两或物品,又苦于无力捐献,情愿将18岁的儿子送上前线,并称如果儿子不能在战场奋勇杀敌,就是不孝,宁死也不见。

再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早日完成解放藏北任务,1950年由汉、藏、回、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7个民族组成的136人的进藏先遣连,从昆仑山脚下的于田县誓师出发,向阿里进军,克服了高寒缺氧、雪盲冻伤等重重困难,翻越海拔六千多米的界山达坂,行军1000多公里,进入藏北改则县;和田各族人民踊跃支援进藏先遣连,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随军后行运送粮食,谱写了各民族用生命和意志为国牺牲奉献的壮丽英雄史诗。

多年来,新疆涌现出了一大批奉献边疆、以家许国的模范人物,有爱国戍边几十年如一日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有被称为“白衣圣人”,扎根边疆几十年的吴登云;有一心只为幸福水的“和田赤子”王蔚;有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还有更多的边疆建设者和戍边英雄深刻诠释了家国情怀。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家国情怀已经深入新疆各族群众血脉和内心,成为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认同结构。

新时代新征程,厚植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过程,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新疆日报》刊发

来源:新疆日报 A07版●理论学习 出版日期: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