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石榴云/新疆日报 | 赵鸿忠: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文化层面“四个之问”

发布时间:2023-12-11浏览次数:10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官网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赵鸿忠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功能价值等方面,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我们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功能价值等方面,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我们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历尽沧桑,却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归根结底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觉回答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等多方面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坚定“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悠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大一统、多元一体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根基。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持久定力。

  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世界之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面对世界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作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之答。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泛的共同体或凭空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建立在新型文明基础之上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在需求,推动了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平等对话、交流互鉴。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好世界之问,必然要求我们有广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世界眼光、胸怀天下的气度,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凸显出来,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心态。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倡导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统一,追求人与万物、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场与观念,对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倡导开放与包容的关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社会的进步,达到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探究给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愿景的中国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兼济天下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雄浑气派,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必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人民之问

  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既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层面的人民之问,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总体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深入开展,既有理论指导的思想性,又具有现实操作的科学性。具体来说,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诉求;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时代之问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怎样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回应和解答。

  面对文化层面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之魂,也体现中华文化之根。

  从丰富内涵看,“两个结合”关于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道路根基、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等论述的系列阐释,令人耳目一新。从理论成果看,“两个结合”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原创性的,是根本途径、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形成了“两个结合”的叙事方式、话语体系和理论架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并且互相成就。正是“两个结合”的系统阐释,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论述,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更加丰富充实,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关于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古今中西之争”,今天我们正确对待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对传统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自信自立;对西方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视、平等交流对话。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种立场观点,对于摆脱和超越一百多年来如何面对“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义


报道截图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